guóshì

国士


拼音guó shì
注音ㄍㄨㄛˊ ㄕˋ

词语解释

国士[ guó shì ]

⒈  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

⒉  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

⒊  太平天国改翰林为“国士”。

引证解释

⒈  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

《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战国策·赵策一》:“知伯 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以 张良、韩信 之才,不识为国士。”

⒉  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

《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
《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
王先谦 集解:“国士,一国勇力之士。”

⒊  太平天囯 改翰林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改翰林为囯士,谓其学识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报也。”

国语辞典

国士[ guó shì ]

⒈  全国所推崇景仰的人。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分字解释


※ "国士"的意思解释、国士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国士的造句

  • 每晚的印巴边界瓦嘎,制服整齐,互相怒视的两国士兵迈着康康舞一般的高踢腿,以三倍于康康舞速度跨步。
  • 只见其虽穿着邋遢,但也甚有个性;不修边幅,更显别具一格;面容丑陋,正是独特出众;多看之下更觉有国士之风。
  • 国士兵在阿富汗手举骷髅头,并拍照存证,由此引发的丑闻喧嚣一时。
  • 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
  • 由于在此届奥运会上很多参赛选手都是协约国士兵。所以为了防止敌对气氛的产生,此次奥运会没有邀请德国、奥地利和保加利亚参加。
  • 公公,士为知己者死,信王以国士待我,我必以死报之,我决定出银两百万两以兹信王爷。
  •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个英国士兵在赫尔曼德省被阿富汗警察杀害。其中一名英军发言人称其是“流氓行为”。
  • 父断清廷之龙脉,子守汉室之黄陵,一门忠烈,国士无双。
  • 校园王朝之国士无双互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