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词语解释
国师[ guó shī ]
⒈ 国家的军队。
⒉ 王莽设置的职官。
⒊ 太师的别称。
⒋ 一国的师表。
⒌ 指国子祭酒。
⒍ 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
⒎ 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
引证解释
⒈ 国家的军队。
引《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 齐 之辱也。”
⒉ 王莽 设置的职官。参见“四辅”。
引《汉书·刘歆传》:“及 王莽 篡位, 歆 为国师。”
⒊ 太师的别称。
引《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 典 篤学博闻,宜备国师。”
李贤 注引 徐坚 云:“国师,即太师也。”
⒋ 一国的师表。
引《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
⒌ 指国子祭酒。 《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
引承 祖 俭 及父 暕 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
⒍ 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 北齐 法常。
引《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 有高僧 法常 …… 齐王 崇为国师。”
《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 慧安 国师…… 武后 徵至輦下,待以师礼。”
⒎ 元、明、清 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 西藏、内蒙 等)的上层僧侣。
引《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 元年, 世祖 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国语辞典
国师[ guó shī ]
⒈ 国家的军队。
引《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⒉ 一国的师表。
引《后汉书·卷二七·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⒊ 王莽时设立的官名。
引《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⒋ 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
引《梁书·卷四一·王承传》:「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⒌ 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
引《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 》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 拜立于右边。」
英语teachers of the state
法语enseignants d'Etat
分字解释
※ "国师"的意思解释、国师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国师的造句
- 在华严寺后山,记者看到了大迁国师的墓碑,上书“明敕中兴赐紫迁国师”,这说明大迁国师也有一袭紫衣袈裟。
- 却说文侯敬邀国师子夏坐好,李悝、吴起诸臣亦上前,纷然叙礼,见过主君,依次坐定。
- 第二天上午早朝的时候,鸿胪少卿彭朝明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突厥国师禄元布与东瀛大王子足利乾于昨日傍晚到达京城。
- 西侧有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场所。
- 过去,国师时不常还颇为自豪地穿出去四处张扬给朋友们看。
- 上喜,命哈麻传旨,封为司徒,以四女为供养,西番僧为大元国师,以三女为供养。
- 黄衣使者笑道“皇上本痛恨武林中人招事生非,令郎是武林盟主,且一度与蒙古国师相从甚密,尤其为国法不容。
- 撑破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此刻就算是你丛兰国国师在此,此城也必失无疑,你又何必耿耿于怀?
- 夫人,上国观的国师法力高强,不如请他来为少爷收惊除祟。
- 唐法琳的《辩正论》卷三“实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