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shì

文士


拼音wén shì
注音ㄨㄣˊ ㄕˋ

近义词书生文人

词语解释

文士[ wén shì ]

⒈  读书人;文人。

man of letters;

引证解释

⒈  知书能文之士。

《战国策·秦策一》:“文士并饰,诸侯乱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陇 右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书辞。”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窃见朝议郎、前太子舍人 樊宗师 ……习於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豢养文士仿佛是赞助文艺似的,而其实也是敌。”

国语辞典

文士[ wén shì ]

⒈  有知识文才的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三国演义·第六六回》:「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文人

英语literati, scholar

法语lettré, érudit

分字解释


※ "文士"的意思解释、文士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文士的造句

  • 您是金枝玉叶,我却不过一介文士,所以你还是走吧!
  • 说罢,那文士右手一划,幻起重重圆圈,左手却自重重圈影中电射而出,疾袭过来。
  • 所以可说方苞学问的规模,其后有一定的逻辑推导而成,仅以文士视之,并不能见方苞治学之全。
  • 由于男性文士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特定身份及其处境,女性优伶颇为容易成为男性文士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幻想对象。
  • 一时间,婺源茶道全国闻名,人们记住了婺源茶道的三道茶农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
  • 完颜永成自幼喜读书,晚年所学益醇,“每暇日引文士相与切磋,接之以礼,未尝见骄色”。
  • 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阶段成为文士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
  • 这时,竹筏与渔船相隔已不过丈许,那文士的身形已清晰可见,其人疏朗飞扬,磊落不羁,隐隐有出尘之态。
  • 至于那些文士诗翁,自称什么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
  • 文士不由默然,回头看那长桥,桥是石头砌的,栏干已有些残破了,停舟系缆的桥墩上却笔势纵横,墨迹淋漓,依稀题满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