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shī

太师


拼音tài shī
注音ㄊㄞˋ ㄕ

词语解释

太师[ tài shī ]

⒈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Grand Tutor;

引证解释

⒈  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 置,为辅弼国君之官。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 废。 汉 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⒉  古代乐官之长。

《国语·鲁语下》:“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颂十二篇於 周 太师。”
韦昭 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 班固 《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⒊  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君瑞 敬身,太师忙答。”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

⒋  复姓。 周 有 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国语辞典

太师[ tài shī ]

⒈  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
《三国演义·第八回》:「本欲留将军止宿,恐太师见疑。」

⒉  古代乐官之长。掌管乐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分字解释


※ "太师"的意思解释、太师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太师的造句

  • 房间内摆上这几张太师椅,显得古色古香,别有气氛。
  • 押解粮草的主将和五路大军的主将,以及皇帝朱由检、太师张国纪,在朱家庄村口与元帅朱登阳、及众将领会合。
  • 另外,其收藏的阴沉木木雕,亿年原始生物化石及清末神翕和太师椅亦有特色。
  • 还有闻仲太师,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作孽不可活啊,也许正是那种傻劲才最令人敬重吧。
  • 书桌两厢摆着四把红酸枝的太师椅,椅间有几,椅面铺着金红两色的绣缎坐垫。
  • 时谨站起身,恭敬地将老人让在太师椅上,又忙着给老人斟水。
  • 我,东方文,还有师父,我们三人如果都练成那北冥神功,再加上太师叔助阵,就算不能杀冲虚道长,至少也可与他力均势敌。
  • 老屋子里的这把太师椅已经残旧不堪。
  • 同坐在席梦思上搂着李师师腰肢的正是当朝皇上手下的红人老太师蔡京,他正喝醉酒了似的捏着假嗓子应和。
  • 本朝太师古风,年少时为了练武,每天早上听到鸡鸣声就起床练武,日复一日,最终突破先天,留下了闻鸡起舞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