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rshí

易子而食


拼音yì zǐ ér shí
注音一ˋ ㄗˇ ㄦˊ ㄕˊ

词性成语

近义词易口以食

词语解释

易子而食[ yì zǐ ér shí ]

⒈  交换子女以煮食充饥,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象。

引证解释

⒈  交换子女以煮食充饥,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象。

《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史记·赵世家》:“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魏书·程骏传》:“飢寒切身,易子而食。静言思之,实怀叹息。”
章炳麟 《满洲总督侵吞赈款状》:“往者,西北四省,岁遭大康,易子而食。”
亦省作“易子食”。 唐 杜甫 《别唐十五戒》诗:“飢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

国语辞典

易子而食[ yì zǐ ér shí ]

⒈  交换小孩煮食充饥。语出形容天灾人祸时,极饥饿的惨况。

《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如何?』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分字解释


※ "易子而食"的意思解释、易子而食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易子而食的造句

  • 人吃人,易子而食之类惨不忍睹的现象出现了,刀剑在手的军队以人脯为粮,以蒲螺或桑椹之类充饥的现象出现了。
  • 在古代,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事,史不绝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为,触目惊心。
  • 三国的故事,滔滔江水,一言以蔽之,就是伪父临朝,易子而食。从家庭,到朝廷;从私家,到国家。
  • 中国古代每逢天灾人祸,粮食匮乏,就会出现“易子而食”的惨景;今天,我看到书中“易子而教”,一喜一忧,冰火两重。
  • 有的是报告灾荒的严重情形,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
  • 此时此刻,人吃人的现象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事件产生了,手握武器的军队尚且以蒲螺充饥,以人脯和桑椹为粮,甚至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 尽管他们气势还很盛,但围城三月,高鹫城中已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在饥饿下,他们的枪术也破绽百出。
  • 中国灾荒史上饥饿的灾民常常易子而食,形成震撼人心的灾荒食人文化,但却反映出极度饥饿状态下远古食人的本能重新显现,或者是食人的返祖现象。
  • 宋人“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何其残忍,然而其过在楚不在宋。我们要知道,即使冷战也是战。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思想渗透,弱势被强势包围,没有安全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句话,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 更有时饿得实在不能忍受了,就想在自己的胳膀上咬下一块肉来吞下去,这时我才相信古时"易子而食"和现在有些地方把死人的肉煮来当饭吃的惨事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