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ěngjiàn

讽谏


拼音fěng jiàn
注音ㄈㄥˇ ㄐ一ㄢˋ

反义词直谏

词语解释

讽谏[ fěng jiàn ]

⒈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 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引证解释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 邓肃 进诗,讽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 《新事旧编》:“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

国语辞典

讽谏[ fèng jiàn ]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优孟传》:「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晋·陶渊明〈闲情赋·序〉:「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直谏

分字解释


※ "讽谏"的意思解释、讽谏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讽谏的造句

  • 西周时大量的讽谏诗作,实际上是规劝统治者不要奢侈腐化的舆论监督。
  •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 讽谏难回流下性,至今余恨锁西楼。
  • 而刀口下的曹植却镇定自若,款款吟出短诗一首,不仅把自己喻作釜中之豆粒,而且把曹丕比作煮豆之豆萁,以此讽谏兄长。
  •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 皇上久不临朝,今日召对,乃千载一时,正好从容讽谏,不意为书生所激。
  • 汉代的杂赋包括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赋,也包括箴言类的杂记作品以及描写日常动植物而无关讽谏的小赋。
  • 他推崇诗人白居易,以契丹文翻译《白居易讽谏集》。
  • 而此种句式的语境也由起初的无奈、愤懑、挖苦、嘲笑升级为焦虑、质疑、批评、讽谏,越来越多地切中时弊、击中社会软肋。
  • 天祚帝文妃萧瑟瑟见国事当头,皇帝却畋游无忧,忠臣良将广遭疏斥,便做诗讽谏“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宫侧目兮寂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