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máng

北邙


拼音běi máng
注音ㄅㄟˇ ㄇㄤˊ

词语解释

北邙[ běi máng ]

⒈  亦作“北芒”。

⒉  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⒊  借指墓地或坟墓。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北芒”。

⒉  山名。即 邙山。因在 洛阳 之北,故名。 东汉、魏、晋 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汉 梁鸿 《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唐 沉佺期 《邙山》诗:“北邙山 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 洛城。”
《红楼梦》第一回:“三劫后,我在 北邙山 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⒊  借指墓地或坟墓。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唐 欧阳詹 《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听提刀廝杀把眉攒,长嗟嘆道:‘两口儿北邙近也,女孩儿东坦萧然。’”
王闿运 《哀江南赋》:“鬼躑躅于北邙,人萧条于东市。”

国语辞典

北邙[ běi máng ]

⒈  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长嗟叹道:『两口儿北邙近也,女孩儿车坦萧然。』」

⒉  北邙山的简称。参见「北邙山」条。

英语Mt Mang at Luoyang in Henan, with many Han, Wei and Jin dynasty royal tombs

分字解释


※ "北邙"的意思解释、北邙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北邙的造句

  • 只可惜,曾经能使豪主怔营的壮士,现在已经永远地葬身北邙了。
  •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新王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龙争虎斗。单田芳 
  •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 越王侗使人运回洛仓米入城,遣兵五千屯丰都市,五千屯上春门,五千屯北邙山,为九营,首尾相应,以备密。
  • 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
  •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韩愈 
  • 御武界北邙域白莽城,深冬的夜空中飘洒着白茫茫的一片,林府内一处独院里一位五六岁左右的俊俏小男孩身着一袭血红色长衫单衣正独自坐在凉亭内。
  • 是章帝时诗人梁鸿所作,梁鸿也是登北邙山回望帝京叹国事蜩螗,民生艰难。
  •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 掌线曲折刻画魔障,心若苍茫悲欢如浪,焚香在北邙,听风祝颂和梵唱。少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