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shìfēi

拒谏饰非


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
注音ㄐㄨˋ ㄐ一ㄢˋ ㄕˋ ㄈㄟ

词性成语



词语解释

拒谏饰非[ jù jiàn shì fēi ]

⒈  拒绝规劝,掩饰错误。

引证解释

⒈  拒绝规劝,掩饰错误。

《荀子·成相》:“拒諫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自朝廷用 王安石 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急;拒諫饰非,驱忠立佞。”
毛泽东 《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他找到了拒谏饰非的方法。”

国语辞典

拒谏饰非[ jù jiàn shì fēi ]

⒈  不能接受他人善意的规劝,反而极力巧言的掩饰过失。也作「饰非拒谏」。

《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拒谏饰非,驱忠立佞。」

从善如流

分字解释


※ "拒谏饰非"的意思解释、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拒谏饰非的造句

  • 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急,拒谏饰非,驱忠立佞。
  • 而反观中国古代的许多昏暴之君,之所以败国亡家,也往往与朝纲独断、拒谏饰非有一定关系。
  • 商纣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
  • 拒谏饰非结果是小缺点成为大错误,甚至会断送了企业。
  •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开怀抱,纳诤谏”。
  • 敝人不是没有开导他,可此人拒谏饰非,让人无法从中周旋,那么就只能认真查询,来个骑驴觅驴。
  • 人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袁绍那两只耳朵,喜谗听佞,有不如无,他的战略决策一误再误,和他拒谏饰非、不纳忠言有直接关系。
  • 像他这样拒谏饰非,一意孤行,是非常危险的。
  • 为什么?因为曹操握发吐哺、兼听广纳,袁绍却拒谏饰非、不纳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