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shì

高士


拼音gāo shì
注音ㄍㄠ ㄕˋ

词语解释

高士[ gāo shì ]

⒈  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excellent person;

引证解释

⒈  志行高洁之士。

《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
《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高士例须怜麴糵,丈夫终莫生畦畛。”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

⒉  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 欧阳修 《答资政邵谏议见寄》诗之二:“材薄力殫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
《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註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龚尔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

⒊  特指僧人。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伦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诗:“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
宋 陆游 《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国语辞典

高士[ gāo shì ]

⒈  品德高尚而隐居不仕的君子。

《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唐·储光羲〈田家杂兴诗〉八首之六:「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分字解释


※ "高士"的意思解释、高士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高士的造句

  • 一天,大学士高士奇见索额图没来议事,就知道他家里又出事了。
  • 年幼丧父,家贫,好学不倦,与管宁皆称高士
  • 当时的书画名家恽寿平、王翚、吴历、马元驭、王鸿绪、杨晋、徐乾学、僧目存等人及王俨斋、高士奇等之印,均出自林皋之手。
  • 多亏高士名师指教传授,创立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程腔。
  • 吐冗语而待玑珠,高士几许?冀天下才子纷至沓来,共遨中华翰苑以明志;盼四海俊彦摩肩接踵,同游天涯凤池而赋辞。
  • 高士奇似乎想暗示皇上,陈廷敬很可能就是暗藏着的索党。
  • 邓氏夫妇还有司马徽自然猜不到,邓瀚是想早点走出襄阳城,去见识一下那跃马的檀溪,南阳卧龙岗,还有那高士傲帝王的鹿门山,以及其中的人们。
  • 你当山中高士,我自马革裹尸,如果下一世真生在太平盛世,我来杭州,跟你看尽锦绣山河。君子在野。
  • “晋宋间,高士晚得官,无仕进意,筑庵西溪,名曰云茅,以卫生养性为事,诗文雄深雅健。
  • 八路军薪饷平等,伙食平等,待遇平等,志愿入伍,这些都是提高士气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