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píng zé míng

不平则鸣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基础信息

拼音bù píng zé míng

注音ㄅㄨˋ ㄆ一ㄥˊ ㄗㄜˊ ㄇ一ㄥˊ

出处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感情不平则鸣是中性词。

例子“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义。

近义词鸣冤叫屈

反义词称心如意忍气吞声心平气和

英语Where there is injustice; there will be an outcry.


不平则鸣的造句

守序善良,你遵纪守法,值得信赖,虽然已经过了热血上头的年纪,但胸中不平则鸣的意气未尝消磨,赈危济困,殒身不恤。

因珠能发音,人亦然,是以此珠功效名之,曰《亦乐》,为物、人皆同理,不平则鸣之意。

姑娘,所谓物不平则鸣,若不能用一己之力完成,只能假手于人,岂不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之故?你再看看这是何物?

物不平则鸣,社会不平是造成“以武犯禁”的根本原因,也是织就中国人侠客情结的历史根源,诚如《水浒传》所言“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物不平则鸣,公众看不下去了,于是怒吼“这简直就是带薪休假”。

中唐倡导“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功勋卓著,在诗歌艺术上也成就非凡。

“不平则鸣”,有正义感的诗人遂将满腔忿懑之气形诸笔端,以诗为武器,进行入木三分的讽刺与抨击。

如果公司的收益是刚性的,“份钱不能降低”,实际上就等于让司机独自承担了,他们必然会有不满,有反弹,物不平则鸣嘛,这样又如何能够和谐呢? 

不平则鸣,生性单纯的风敛衣大声抱怨了起来,“他本来应该是我班上的学员啊,卓烈家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我一定要不会罢休!”。

我想,这一对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心理观察很有启示性,其实,这种心态在国内民间也很普遍,“大凡物不平则鸣”,现在有了条件就要“扬眉吐气”地鸣一鸣。


字义分解


※ 不平则鸣的意思解释、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