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①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基础信息
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注音ㄇ一ㄥˊ ㄒ一ㄣ ㄐ一ㄢˋ ㄒ一ㄥˋ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感情明心见性是中性词。
例子林语堂《论买东西》:“宋儒喜欢讲明心见性,以庄以诚求之,要除去物欲之蔽。”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明心见性的造句
佛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假设,来说明明心见性以实现和世界共通的可能性,而儒家则通过“诚”——真实无妄的澄明心灵来实现与世界的共通。
我们知道明心见性,即心即佛。
血劫既出,生灵涂炭;从善如登,从恶是崩;明心见性,十载悟道;缘尽宝殿,直追本心;自龙背来,从云山去;痴行天下,得道于渊;聚则成形,散则成风。
我们若真的想学佛,就应追求明心见性。
虽然要明心见性并不简单,但是,若懂得把佛法带入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无不是见性妙法。
只有切实地克制情欲,方能逐渐地做到“情枯智讫”的功夫。所有的宗教无不强调克己的修养,斩断情根,裂破俗网,然后才能湛然寂静,明心见性。就是佛教所斥为外道的种种苦行,也无非是戒的意思,不过做得过分了些。
佛家说“明心见性”,愿你拥有好心性;道家说“存心炼性”,愿你天天好心情;儒家说“修心养性”,愿你时时都心静;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祝德行兼备的您心性平和,笑走人生路。
这样,程朱所讲的“即物穷理”,亦无非是“明心见性”,“冥心求理”的一种“内观返视”而已。
二禅相同之处,皆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你须立定宗旨,明心见性,勿为利欲所诱,勿为财色所迷,见义必为,视恶如仇,诸善力行,百邪远避。
字义分解
※ 明心见性的意思解释、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