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ōngyúntuōyuè

烘云托月


拼音hōng yún tuō yuè
注音ㄏㄨㄥ ㄩㄣˊ ㄊㄨㄛ ㄩㄝˋ

词性成语

近义词渲染烘托


词语解释

烘云托月[ hōng yún tuō yuè ]

⒈  原指中国画中渲染云彩以衬托月亮。后比喻作画、作文时所用的一 种手法,从侧面着意点染描写,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她的“创造者”用“烘云托月”的方法,一连描写了十来个在她身旁走过的或者从后赶上前的或者迎面而来的摩登女性。——茅盾《无题》

paint clouds to set off the moon; (fig) provide a foil to set off a character or incident in a literary work;

引证解释

⒈  渲染云彩以衬托月亮。本指画月亮的一种方法。后用以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使其更加突出。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诗家烘托法》:“《咏方镜》诗云:‘秋水一泓明见底,照来谁有面如田?’不言方而方字自见,此所谓烘云托月法也。”
《花月痕》第三回书评:“此回传 红卿,实传 娟娘 也。善读者可悟烘云托月,对镜取影之法也。”
亦作“烘云託月”。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烘云託月画家诀,吟风弄月诗家情。”

国语辞典

烘云托月[ hōng yún tuō yuè ]

⒈  绘画时渲染云彩,用以烘托月亮。后比喻不从正面描绘,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出所欲表现的重点。

如:「他擅长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塑造小说人物的个性。」

分字解释


※ "烘云托月"的意思解释、烘云托月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烘云托月的造句

  • 有些诗人故意不从正面去描写对象,而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间接地去表现要描写的对象。
  • 有些诗,诗人故意不从正面去描写对象,而是旁敲侧击,烘云托月,间接地去表现他所要描写的对象。
  • 全诗借烘云托月之法,不著一“春”字却写尽了春天的万般姿态。
  • 他在作品中经常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人物。
  • 我们可以运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 关老师非常吃苦耐劳,天还没亮就披星戴月起来工作,吃饭时如流星赶月一般,马上解决又闷头工作,这种认真的精神使他获得了劳动模范的称号,在颁奖大会上被众星捧月着出场,台下一干嘉宾全是烘云托月
  • 天空上时而风卷残月,彤云密布,时而烘云托月,烟消云散。
  • 倾刻间,军兵象烘云托月一般,簇拥着杨怀玉进了城池。
  • 夫妻的情调也是两人烘云托月、铺陈出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