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

缣帛


拼音jiān bó
注音ㄐ一ㄢ ㄅㄛˊ

词语解释

缣帛[ jiān bó ]

⒈  绢类的丝织物。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作书写用。

引证解释

⒈  绢类的丝织物。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

《周礼·天官·典丝》“掌其藏与其出,以待兴功之时” 汉 郑玄 注:“时者若温煖宜縑帛,清凉宜文绣。”
《史记·滑稽列传》:“数赐縑帛,檐揭而去。”
唐 韩愈 《许受韩弘物状》:“韩弘 荣於宠赐,遂寄縑帛与臣。”

⒉  作书写用。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縑帛者谓之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故有刀笔铅槧之説, 秦 汉 末用縑帛。”
清 周亮工 《与胡元润书》:“王荆公 作字,未尝轻用縑帛,独於佛语用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两汉 学校发达,经学又极烦琐,士人录写大量经传师说,竹简重,缣帛贵,很自然的需要一种代用品,纸就在这个需要下产生了。”

国语辞典

缣帛[ jiān bó ]

⒈  质地细薄的丝织品。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缣帛皆输长安。」
《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耗费缣帛,空竭府藏。」

分字解释


※ "缣帛"的意思解释、缣帛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缣帛的造句

  • 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 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 书写的载体有甲骨、铜器、碑石、木牍、竹简、缣帛、纸;用具有刀、蓖笔、木笔、毛笔;书体有篆、隶、楷、行、草。
  • 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
  • 汉代文献中有多处提到用简牍缣帛写书,近代的考古发掘甘此作出了有力的证明。
  • 从结绳记事到刻契铸鼎,从甲骨金石撰文为录到简牍缣帛纸墨为凭,档案,作为人们记录生活的真实凭证,一路与人类文明同行。
  • “帛书”是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又不是碑刻,怎么会有拓本?于是把它扫给收旧报纸的人了。
  • “绍兴末,缣帛有一等似皂而淡者,谓之不肯红”。
  • 实际上,在文字的载体十分受限于经济制约的条件下,譬如简牍缣帛之类,语言自然需要追求简练,于是香与臭作为一个对立范畴,反而拥有了哲学上的犀利。
  • 刘秀在位曾多次驾临郭况家,并赏赐大量金钱缣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