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意


拼音bǐ yì
注音ㄅ一ˇ 一ˋ

词语解释

笔意[ bǐ yì ]

⒈  书画、诗文中表现的作者的风格、意趣。

笔意幽闲。

intended conception;

引证解释

⒈  指书画或诗文所表现的意态情致。

《新唐书·魏徵传》:“叔瑜 善草隶,以笔意传其子 华 及甥 薛稷。”
明 刘基 《题富好礼所畜<村乐图>》诗:“想应临搨出祕府,笔意精到世罕儔。”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王沂孙 《水龙吟》……笔意幽冷,寒芒刺骨,其有慨於 崖山 乎?”
徐迟 《井冈山记》:“同行人特地指给我看其中的一条标语,字迹秀拔,纵横吞吐,写得极好,大有 毛泽东 同志的笔意。”

国语辞典

笔意[ bǐ yì ]

⒈  诗文的意境旨趣。

宋·范成大〈喜收知旧书复畏答书〉诗二首之一:「笔意不如当日健,鬓边应也雪千茎。」

⒉  书画运笔的精神意态,及其表现的功力、风格。

《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叔瑜,豫州刺史,善草隶,以笔意传其子华及甥薛稷。」

分字解释


※ "笔意"的意思解释、笔意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笔意的造句

  • 常法泥与不泥之间,山川意趣,绳墨事与不事之间,以形写意,于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意俱在,创新始出。
  • 龙泉寺西阁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触景生情,借诗述怀,诗作格调高雅清新,笔意幽深,技巧娴熟。
  • 得到这笔意外之财,只要细水长流,慢慢花用,三年之内,必然衣食无愁。
  • 他的行书、草书取法“二王”及张旭、怀素,灵动遒劲,颇具神韵;章草以索靖为宗,略添汉简笔意,异趣横生。
  • 稍晚的何绍基,用汉碑之笔为行楷,体势流动而笔意醇厚。
  • 正像金卡戴珊安或帕里斯希尔顿一样,因为自己的名气,本可以很轻易地得到一笔创纪录的交易,一笔意外的好生意。
  • 运笔之难,难在要用柔软笔毛写出一波三折刚健的笔意来。
  • 此外,笔意清楚,行笔流畅,墨迹立体。
  • 清代笪重光认为,画工徒有其形而缺少气韵自然不好,但有许多“士夫画”,看似有笔意,却不合画理。
  • 小贩也是春风得意满面红光,这笔意外之财让他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