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

律诗


拼音lǜ shī
注音ㄌㄩˋ ㄕ

词语解释

律诗[ lǜ shī ]

⒈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引证解释

⒈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

《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国语辞典

律诗[ lǜ shī ]

⒈  一种近体诗。形成于唐初,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两句要对仗,每句有一定的平仄。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分字解释


※ "律诗"的意思解释、律诗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律诗的造句

  • 这两个全译本对律诗部分的处理可说是可圈可点。
  • 七言律诗自萌芽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 但格律诗的作者们由于审美惯性的作用,明知平水韵已不谐音律,仍通用不已;让他们用新韵,是困难的。
  • 汇即兴、苦吟于一体,熔古风、绝句、律诗、竹枝词于一炉;集感物、述怀、读书、咏史、怀人、唱和于一册,上下古今,倒峡悬河,莫测津涯。
  • 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和禁忌,老师让我们每周要写一首诗,从五言绝句开始训练。
  •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
  • 记者看到在一个名为“藏头诗在线”的应用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两种类型,隐藏方式则分为诗“藏头、藏中、藏尾”。
  • 杜审言在中国诗歌史能占有一席之地,更主要的是他在律诗的定型和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属于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