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shú

家塾


拼音jiā shú
注音ㄐ一ㄚ ㄕㄨˊ

词语解释

家塾[ jiā shú ]

⒈  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

family school;

引证解释

⒈  相传 周 代以二十五家一闾,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宋 陆游 《小雨》诗之二:“诸孙入家塾,亲为授《三苍》。”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臣闻朝廷开学校,建儒官,公教育於上;士子闢家塾,隆师友,私淑艾於下:自古而然矣。”
《红楼梦》第七回:“我们家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亲戚子弟可以附读。”
郭沫若 《叶罗提之墓》:“叶罗提 七岁的时候还在家塾里读书。”

国语辞典

家塾[ jiā shú ]

⒈  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于闾巷设塾,作为教授子弟之所。

语本《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⒉  在家中延师教授子弟的场所。

《红楼梦·第一三回》:「我们家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

分字解释


※ "家塾"的意思解释、家塾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家塾的造句

  •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
  • 作品以《红楼梦》原着为背景,讲述了宝玉,黛玉,宝钗等大观园的孩子在家塾读书,迫参加高考的故事。
  • 如今已经读了两年家塾的他,对堂上那对老少所讲述的一些内容,也能似懂非懂地听上一些了。
  • 此外宋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
  • 其情形与当时社会上设家塾聘请塾师的情况完全相同。
  •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
  • 《红楼梦》里秦钟的父亲秦业虽然担任营缮郎一职,但“宦囊羞涩”,为了让儿子进入贾氏家塾读书,不得不“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 贞健家塾和耀唐书室隔巷相望。
  • 再后来,这里先后就成为了村塾、官绅富商的家塾、有声名人士的馆塾、行业、帮会、会馆的义塾等私塾学馆和武林人士的武术馆等事实公用场所。
  • 二十四五岁时因足跛放弃仕进,先受聘坐馆教学,后在本街路南创办“道南家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