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ngliǎng

模棱两可



词语解释

模棱两可[ mó léng liǎng kě ]

⒈  可作两种解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官僚主义的模棱两可和含糊其词的大杂烩。

double-talk; ambiguous;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对事情的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明史·余珊传》:“坚白异同,模棱两可,是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他觉得在 文采 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书记……怕得罪人,在支部发生争论时,常常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
亦作“模棱两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东纪事》:“祁宫保 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国语辞典

模棱两可[ mó léng liǎng kě ]

⒈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参见「摸棱两可」条。

《明史·卷二〇八·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斩钉截铁

分字解释


※ "模棱两可"的意思解释、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模棱两可的造句

  • 这是条模棱两可的意见。
  • 对这个问题每人都必须表示意见,不能模棱两可,拖延时间。
  • 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共青团员都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
  • 常规的思考者喜欢清晰简明,他们讨厌模棱两可
  • 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已不再为人所接受。
  • 你说话模棱两可,我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意愿。
  • 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模棱两可的余地。
  • 在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态度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
  • 对待原则问题要严肃认真,不苟且,不模棱两可
  • 这个是非题有模棱两可之嫌,难怪学生不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