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zhènkuì

发聋振聩


拼音fā lóng zhèn kuì
注音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

词性成语


词语解释

发聋振聩[ fā lóng zhèn kuì ]

⒈  聩、聋:耳聋。发出巨响,让耳聋的人也能听到。喻指用言论文章使头脑糊涂,麻木不仁的人清醒过来。

今者,吾欲与之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严复《救亡论》

deafening noise;

引证解释

⒈  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言论文章有使人清醒感奋的作用。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厂年玉笋志》:“如 洛 鐘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发聋振聵。”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之沉溺既久,自足以发聋振聵。”
《花月痕》第一回评:“此回为全书总序,煌煌大文,发聋振聵。”
赵汉卿 《宣言书》:“然而发聋振聵,救国拯民,吾当以杂志为先导。”

国语辞典

发聋振聩[ fā lóng zhèn kuì ]

⒈  聩,天生耳聋。发聋振聩指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以言论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也作「振聋发聩」。

《清史稿·卷三七八·黄爵滋传》:「虽顽愚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分字解释


※ "发聋振聩"的意思解释、发聋振聩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发聋振聩的造句

  • 鲁迅的文章常能发聋振聩
  • 他这篇文章一刊登出来,立即收到了发聋振聩的效果。
  • 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 当年鲁迅先生利用手中的笔杆写出了发聋振聩的绝世之作。
  • 清脆的声音发聋振聩,霎时间一扫阴霾。
  • 这一记灌篮发聋振聩,连文祥也是点头称赞。
  • 远处离老远就听到了,练武的声音发聋振聩,听起来就要人感觉心潮澎湃,可见练武人之多。
  •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喊,随即纷纷叫嚷不休,声响发聋振聩,势如雷霆万钧以待发号。
  • 这种情况下,忽地冒出一篇陶尚行的文章,仿佛一声春雷,令人发聋振聩
  • 这篇文章写得是气势磅礴、发聋振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