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ùn

顿悟


拼音dùn wù
注音ㄉㄨㄣˋ ㄨˋ

词性动词

反义词渐悟

词语解释

顿悟[ dùn wù ]

⒈  猛然醒悟。

insight;

⒉  通过体现佛教禅宗精神目的的直觉领会而获得的突然的领悟和一种意识状态。

satori;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 晋 宋 间已有 道生 立顿悟义,后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之旨,禅宗南宗更主其说。与“渐悟”、“渐修”相对。参见“顿渐”、“渐悟”。

《宋书·夷蛮传·天竺迦黎国》:“宋 世名僧有 道生 ……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
《坛经·般若品》:“我於 忍和尚 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唐 元稹 《梦游春》诗:“结念心所期,返如禪顿悟。”
明 陈士元 《<象教皮编>序》:“儒家立训平易,而持行难於有终;不若佛之旨趣元微,而顿悟得於顷刻。”

⒉  谓顿然领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 黄山谷 ﹞ 绍圣 中,謫居 涪陵,始见《怀素自叙》於 石扬休 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初学蹊径·悟入》:“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 张长史 见 公孙大娘 舞剑,顿悟笔法。”

国语辞典

顿悟[ dùn wù ]

⒈  佛教用语:(1)​ 谓在一时间证得真理。(2)​证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

渐悟

分字解释


※ "顿悟"的意思解释、顿悟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顿悟的造句

  • 时间如流水,逝去了岁月,领略了生活,顿悟了人生。
  • 在迷茫中寻到的顿悟,是永远不会丢弃的,在失败中取得的成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 老师说成长是一生的历程,而长大是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对生命的顿悟。在我,当我读懂隐约在那些文字背后的心情的时候,我觉得我长大了。
  • 时间在沧海桑田的变换中,品味顿悟的人生。
  • 他究竟等了多久,又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我的顿悟,停下追逐的步子,去握住他的手。君子在野。
  • 惠能“即心即佛”、“顿悟成佛”、“自性自渡”以及“生活禅”等理论,都集中反映在坛经之中。
  • 要说是像大长老那样,老来顿悟,洗心革面隐居不出他还信上几分。
  • 顿悟不费渐悟,顿悟也好,渐悟也好,怕的是之谜不误。
  • 塔主净藏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是六祖慧能的得意弟子,自禅宗五祖乱法后,形成以神秀为代表的主张“渐悟”的北禅和以慧能为代表的主张“顿悟”的南禅。
  • 我突然觉得那种‘皮囊已锈但污无妨’的生活态度正是光阴和光明的大道。当时我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顿悟感。即使你侵入她的身体也无损于她的自我,这是大智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