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ún

荀子


拼音xún zǐ
注音ㄒㄨㄣˊ ㄗˇ

词语解释

荀子[ xún zǐ ]

⒈  (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文章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作有《荀子》。

国语辞典

荀子[ xún zǐ ]

⒈  战国时赵人荀况。参见「荀况」条。

⒉  书名。战国时赵人荀况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此 书本儒家崇礼、正名之说而主性恶,为先秦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

英语Xun Zi or Hsun Tzu (c. 310-237 BC)​, Confucian philosopher and author of On learning 勸學|劝学

德语Xunzi (Eig, Pers, 313 - 237 v.Chr.)​

法语Xun Zi

分字解释


※ "荀子"的意思解释、荀子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荀子的造句

  • 荀子主张富国必须强本节用,开源节流。
  • 现实依据就是荀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混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礼乐的价值,由此也引起对与礼乐密切相关的文艺的重视。
  • 我国古人也注意到这一现象,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后汉书》中有“久入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的说法。
  • 战国末年,养士风起,稷下尤盛,有荀况者出,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洋洋洒洒,气盖群伦,使孔子之学再展辉煌,他也成了百家中的巨子,人称荀子
  •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弘扬荀子文化,建设和谐安泽,还要研究和继承荀子“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思想。
  • “富而好礼、富而无骄、富而有义”,荀子认为财富的方法应是“以义制利、以礼节用、善藏其余”。
  • 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
  • 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 荀子的“理想国”是天下定于一尊,万民匍匐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