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ò

藜藿


拼音lí huò
注音ㄌ一ˊ ㄏㄨㄛˋ

词语解释

藜藿[ lí huò ]

⒈  指粗劣的饭菜。

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inferior meal;

⒉  (藜藿——吃野菜。动用)

引证解释

⒈  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饭菜。

《韩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刘良 注:“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
明 王宠 《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我辈饱藜藿,散发从 箕 潁。”
闻一多 《奇迹》诗:“这心是真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

⒉  指贫贱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国语辞典

藜藿[ lí huò ]

⒈  一般百姓所吃的野菜。

《墨子·鲁问》:「短褐之衣,藜藿之羹。」
《聊斋志异·卷二·阿宝》:「蓬茆而甘,藜藿不怨。」

分字解释


※ "藜藿"的意思解释、藜藿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藜藿的造句

  • 这好比对苦水饮蜜,临藜藿嚼肉。
  • 可知藜藿之腹不受肉味,良可叹也。
  • 此孩幸是藜藿农家,听医所为,若绅宦之家,娇养柔嫩,即医肯尽心施治,病家未必信;即病家信,医家亦未必肯独任其劳。
  • 墨家不仅是个学派,也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教派,他们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脚上则是麻或布作的鞋子,甚或是赤足,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 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 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
  • 击壤歌,康衢谣,天下大和之心音,滥觞于唐尧乡里;粝粢食,藜藿饮,放勋厚德之遗香,氤氲在花果城中。
  • 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 如首期“焐热”的葳蕤,第二期“焐热”的搴芳,以及后来的翊赞、剀切、哂纳、颟顸、藜藿、惮烦、香醪等。
  • 若使周公与管、蔡处茅屋之下,食藜藿之羹,岂有若斯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