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àng

仪仗


拼音yí zhàng
注音一ˊ ㄓㄤˋ

词语解释

仪仗[ yí zhàng ]

⒈  指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

flags,weapons,etc.; 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引证解释

⒈  指用于仪卫或赛会的武器、旗帜、伞、扇等。

《晋书·五行志上》:“王敦 在 武昌,铃下仪仗生华如莲华,五六日而萎落。”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太子纳妃》:“皇太子纳妃,卤部仪仗,宴乐仪卫。妃乘厌翟车,车上设紫色团盖……四马驾之。”
《三国演义》第八回:“﹝ 董卓 ﹞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彪》:“少无赖,尝衝突 固原 提督仪仗,提督命杖於辕门。”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⒉  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国语辞典

仪仗[ yí zhàng ]

⒈  仪卫用的器具。古时帝王、官员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库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戎器、卤簿仪仗。」
《三国演义·第八回》:「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⒉  担任仪卫的军队。

《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上》:「朔望受朝及蕃客辞见,加纛、槊队,仪仗减半。」

分字解释


※ "仪仗"的意思解释、仪仗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仪仗的造句

  • 尽管风狂雨暴,排列在人民大会堂前的三军仪仗队员仍是持枪挺立,纹丝不动。
  • 三军仪仗队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首长的检阅。
  • 仪仗队的士兵站得笔挺。
  • 在大厅的角落里,或者墙壁上显得太空虚的地方,建筑师安置了一些罗马仪仗钺作为装饰品,斧头露在外面。
  • 仪仗队放飞了数以千计的彩色气球。
  • 仪仗队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过主席台。
  • 身着龙袍的“皇帝”,在众文武大臣簇拥和旌旗仪仗护卫下,从岱庙南门遥参亭出发,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任安门,在天贶殿前举行封禅祭祀仪式。
  • 河南焦作出土元代彩绘陶车马出行仪仗队。
  • 独立报的头版上放着首相在北京检阅仪仗队的图片,大标题是:“卡梅伦面对着最庞大的社会”。
  • 不一会儿,高拱与魏学曾换了两乘便轿,朝位于灯市口的薰风阁迤逦而来,他们撤去仪仗扈从,只是为了安全起见,留了一队锦衣卫暗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