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o

腰鼓


拼音yāo gǔ
注音一ㄠ ㄍㄨˇ

词性名词

词语解释

腰鼓[ yāo gǔ ]

⒈  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

waistdrum;

引证解释

⒈  古时打击乐器。框用瓦或木制。两头大,中腰细,用手掌拍击。

宋 苏轼 《惜花》诗:“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幸无邻比喧腰鼓,嬾逐游人上堍桥。”

⒉  清 代凯旋铙歌乐所用之鼓。两面蒙革,腹部稍大,悬于木架上击之。参阅《清会典图》卷三九。

⒊  现代腰鼓舞用的腰鼓,框用木制,两头小,中腰稍粗,奏时悬于腰际,用木槌击奏。初盛行于 陕北 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流行全国。

郭影秋 《自丝房回泸州》诗:“龙头关 在望,腰鼓响通通。”
徐迟 《火中的凤凰·凤翔八》:“北京 已是一座解放了的城,一座人民的城,一座无日不在闹花丛中,无时不在腰鼓声中的,载歌载舞,青春弥漫的城。”

⒋  比喻兄弟成就的优劣。 清 王晫 《今世说·轻诋》:“张祖望 弟 祖静、祖定,俱能诗。参见“腰鼓兄弟”。

祖静 微逊, 孙宇臺 尝读其诗,赏之曰:‘ 张氏 兄弟如腰鼓,夫岂其然!’”

国语辞典

腰鼓[ yāo gǔ ]

⒈  乐器名。一种鼓。古今形制不同。隋唐以来用于胡乐,广首细腰,挂在腰间,用两手拍击。现在使用的腰鼓,则两端小而中腰较粗,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

⒉  一种舞蹈。腰间挂腰鼓,边跳舞边打击。最先盛行于陕北。

英语waist drum, waist-drum dance (Han ethnic group folk dance)​

德语Hüfttrommel (S, Mus)​

分字解释


※ "腰鼓"的意思解释、腰鼓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腰鼓的造句

  • 在这次难忘的采风中,他们终于找到了安塞腰鼓、发现了贺玉堂,这个当时还很平凡的农民为他们唱“信天游”直到深夜并热泪盈眶,唱得他们如醉如痴。
  • 建军节一到,你好运的唢呐呱呱叫,快乐的阵地直放炮,胜利的腰鼓使劲敲,财富的老巢你端掉,幸福的高调唱得高,并到处释放节日暗号:快乐就好!
  • 随着居民越来越多,社区腰鼓队、太极拳队、歌舞队的成员纷纷在现场表演起才艺,报名现场欢声笑语一片。
  • 同时,利用节日长假、庙会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民群众说唱队、腰鼓队、戏曲评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 而负责现场秩序的高道军称,仓库是砖混结构的,而且带有腰鼓梁,不算是危房,但可能是麦子收积多了,堆积过高造成“胀库”,导致仓库墙壁倒塌。
  • 安塞腰鼓如黑暗中的闪电,耀眼、夺目;安塞腰鼓如草原上的狂风,强劲、有力;安塞腰鼓如山岗上的大树,挺拔、威武。
  • 花岩溪景区的地花鼓、车儿灯、采莲船、腰鼓、秧歌、常德丝弦、花鼓戏、黄梅戏、京戏等戏曲表演,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所述盆体为圆形、椭圆形、腰鼓形、矩形或多边形。
  • 罐体采用腰鼓型、青果型或圆柱型结构。
  • 过去一般只由男演员顶戴帽圈,表演甩帽圈、打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