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


拼音yì yì
注音一ˋ 一ˋ

词性名词


反义词赞同

词语解释

异议[ yì yì ]

⒈  不同的意见。

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后汉书·耿列传》
异议蜂起,高谈不息。——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
持异议。

objection; dissent;

⒉  法律用语。指法官对案件判断有不同意见。

提出异议。

opinion;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异议”。

⒉  不同的意见。

《后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輒召入问筹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内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林少颖 云:‘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盖弟子见其事相类而録之,本无异议。’”
巴金 《春》一:“觉新 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也就没有异议。”

⒊  指持不同意见。参见“异义”。

《汉书·息夫躬传》:“躬 掎 禄 曰:‘臣为国家计几先,谋将然……臣与 禄 异议,未可同日语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当今之世,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

⒋  法律用语。指法官对狱案判断有不同意见者,得提出另行讨论。

《唐律·断狱·疑罪》:“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长孙无忌 等疏议:“‘即疑狱’,谓狱有所疑,法官执见不同,议律论情,各申异见,‘得为异议’,听作异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为异议,故云‘议不得过三’。”

国语辞典

异议[ yì yì ]

⒈  别有所见的议论或持反对的意见。

宋·无名氏《梁公九谏》:「策立武三思之事,诸大臣尽皆拜舞谢勅,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异议。」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

赞同

⒉  法律上对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处分不服时,或契约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一方表示反对时,所提出之意见,称为「异议」。

分字解释


※ "异议"的意思解释、异议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异议的造句

  • 选举张老师做人大代表,大家没有异议
  • 校长鼓励我们对改革方案提出异议
  • 他对柯帕乌举动的直截了当,锋利无比,从不表示异议
  • 饭后一只果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医学家却提出了异议
  • 俱乐部截至三月十四号都可以提出异议
  • 商标异议书应当有明确的请求和事实依据,并附送有关证据材料。
  • 各委办在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十五日之内未提出异议,即视为同意。
  •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 如果下学期末你执意要走,我决不会持有异议的。
  • 布什助选团巧妙地拖延,然后对辩论形式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