ǒu

呕吐


拼音ǒu tù
注音ㄡˇ ㄊㄨˋ

词性动词

近义词吐逆

反义词吮吸

词语解释

呕吐[ ǒu tù ]

⒈  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古代文献多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现一般不区分,而将有声无物者,称为“干呕”

vomit; be sick; throw up;

引证解释

⒈  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

《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歷 大头痛、小头痛 之山, 赤土、身热 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隋书·隐逸传·李士谦》:“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 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
韦君宜 《忆西榆林》:“乍开始打鱼,人们也受不了这湖上的风浪和冰凉的湖水,有的一上船就呕吐。”

国语辞典

呕吐[ ǒu tù ]

⒈  胃壁收缩异常,食物逆出口外,称为「呕吐」。多由胃病、中毒或精神作用而起。

分字解释


※ "呕吐"的意思解释、呕吐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呕吐的造句

  • 他先是头晕,继而又呕吐
  • 航轮在风浪中颠簸前进,许多旅客都呕吐起来。
  • 这个孩子呕吐得厉害,应该赶快到医院去。
  • 汽车在山路上不停地颠簸,很多乘客都因晕车而呕吐不止。
  • 在痛苦之中,妈妈挣扎着,翻滚着,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忍耐着没有休止的呕吐
  • 粽子好吃,但要小心;食品加工,让人呕吐;要看证明,屈原就是这样被毒死的。
  • 这话显得有些多余,四周到处都是枪声、爆炸声、还有修士们的惨叫声,远远近近影影绰绰都是敌人的影子,硝烟和血腥味混杂在一起,变成令人呕吐的恶劣味道。
  • 引起此次疫情的大肠杆菌被称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症状是带血性腹泻、呕吐和发烧。
  • 若伴有有恶心呕吐症状,可以静脉滴注止痛药物。
  • 急性腹泻最可能是感染性,特别是起病突然或伴有呕吐、便血、发烧、厌食或无精打采等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