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浊
词语解释
清浊[ qīng zhuó ]
⒈ 清水与浊水。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音乐的清音与浊音。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引证解释
⒈ 清水与浊水。
引《诗·邶风·谷风》“涇 以 渭 浊” 毛 传:“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⒉ 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
引《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⒊ 音乐的清音与浊音。
引《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
《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⒋ 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⒌ 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
引《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国语辞典
清浊[ qīng zhuó ]
⒈ 水的清洁与浑浊。
引唐·高适〈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⒉ 引申指事物的高下、优劣、善恶等分别。
引《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且不顺大汉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浊乎?」
⒊ 清气与浊气。
引《乐府诗集·卷十五·燕射歌辞三·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五首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西游记·第一回》:「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⒋ 音乐上指清亮或重浊的声音。
引《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闲;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
《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⒌ 声韵学上指声带不颤动的清音,和声带颤动的浊音。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分字解释
※ "清浊"的意思解释、清浊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清浊的造句
- 一滴水虽小,清浊、冷暖却能自知。
- 自盘古破鸿蒙,兹清浊辨,显其行迹,正是上凝日月星辰、下育神州沃野,茫茫间但见大地云山耸峙、河海腾涌,好不壮哉。
- 知取舍,求同存异方能东进西出;辨清浊,拒腐守德才可南来北往。
- 元元遂初,芒芒太始,清浊同流,玄黄错跱。
- 本研究旨在探讨感知训练对中国人感知法语清浊塞音的作用。
- 有一个秘密可以透露一下,上海话中保存的尖团音、入声和清浊音,是学习英语的最好基础语音呢。
- 一场乡试下来,他和吴兰生都知道了一个精神微妙而为天下人共谋掩藏了上千年的秘密,那就是:科考考的是运气、是命理,不是文章好坏、才性高低,更无关乎人品清浊、德操优劣。天禄在数,吃一顿儿少一顿儿,如此而已。
- 在络绎不绝的自流人群之中,难免泥沙俱下、清浊杂陈,有各种各样的渣滓混迹其中,各种不法之徒在移入地为非做歹,作奸犯科,这在中外人口迁移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 万物道始,清浊有别,取清褪浊,吐故纳新……
- 而其贤愚邪正,好丑脩短,清浊贞淫,缓急迟速,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