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曲


拼音lǐ qǔ
注音ㄌ一ˇ ㄑㄨˇ

词语解释

俚曲[ lǐ qǔ ]

⒈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popular music and songs;

引证解释

⒈  通俗浅近的歌曲;民间歌曲。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咏舞雩於 沂水,久乐圣时;唱《铜鞮》於 汉 滨,空惭俚曲。”
金 元好问 《留别龙兴汴禅师普照鉴禅师》诗:“俚曲只知无《白雪》,遗音谁谓有朱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是日给假不夜作,夫妻设肴酒,呼婢辈度俚曲为笑。”

⒉  指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所写的作品。如 蒲松龄 有《聊斋俚曲》。

国语辞典

俚曲[ lǐ qǔ ]

⒈  通俗浅近的歌曲。多为民间创作,文字浅近、风格质朴自然,亦有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而写的作品,也称为「俚曲」。如清朝蒲松龄的〈磨难曲〉、〈寒林曲〉等十五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等。

分字解释


※ "俚曲"的意思解释、俚曲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俚曲的造句

  • 曲风大异于当世流行的,亦有别于古风,倒似从乡间俚曲改编而来。
  • 方仁伟说完一转身,一边哼着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俚曲小调“紧打鼓来慢打锣,停锣住鼓来唱歌,诸般闲言也唱歌,听我唱来十八摸……”。
  • 荒腔走板的俚曲声,在黑夜中由远而近,直待那人走到近处,司马灰才看清楚,来者正是赵老憋。
  • 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
  • 蒲松龄俚曲音乐之所以能在浩如烟海的明清俗曲中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流派,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音乐思维原则和表现手法的。
  • 老城里流传的这首俚曲,一针见血点出了在林丽这个年龄段上的生活实质。
  • 在他生前就已经着手把一些聊斋故事改编为俚曲
  • 幺娘也小脸儿红着唱了一曲吴越俚曲,曲调活泼,登时让秦毅惊为天籁童声。
  • 哎唷,相爷,乡野俚曲,一时忘了其出处,待我搜索枯肠,容后禀报。
  • 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