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àng

辞让


拼音cí ràng
注音ㄘˊ ㄖㄤˋ

词性动词


词语解释

辞让[ cí ràng ]

⒈  谦逊推让。

⒉  责问。

引证解释

⒈  谦逊推让。

《礼记·曲礼上》:“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孟子·公孙丑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史记·李斯列传》:“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遂定速纳两 浙 地图,请效土为内臣。上一再辞让,遂受之。”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领导决不敢,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

⒉  责问。

《后汉书·班超传》:“有顷,巫至, 超 即斩其首以送 广德,因辞让之。”

国语辞典

辞让[ cí ràng ]

⒈  礼让、婉拒。

《礼记·礼运》:「尚辞让,去争夺。」
《老残游记·第六回》:「东造遂留老残同吃,老残亦不辞让。」

推辞

分字解释


※ "辞让"的意思解释、辞让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辞让的造句

  • 西林并不辞让,拿起桌上的任命书放在了怀里。
  •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 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 出于同样的原因,宾要再次下堂,彼此之间辞让的仪节与刚才一样。
  • 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否则便是“非人也”。
  • 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晏子 
  • 干略知天机,观星相查元颍若进大营似有大祸,却难明言,只可找一辞让子都劝之,岂知天命不可违,呜呼奈何?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学逻辑和修辞让一个人变得能言善道,辩才无碍。
  • 然而,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太子之位这才落在李隆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