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ǐngzhíshū

秉笔直书


拼音bǐng bǐ zhí shū
注音ㄅ一ㄥˇ ㄅ一ˇ ㄓˊ ㄕㄨ

词性成语

近义词直言不讳

反义词隐晦曲折

词语解释

⒈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国语辞典

秉笔直书[ bǐng bǐ zhí shū ]

⒈  拿起笔毫不隐讳的写下来。

《孽海花·第三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分字解释


※ "秉笔直书"的意思解释、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秉笔直书的造句

  • 历史上的史家都怕得罪当朝,事一关联当世,所谓秉笔直书更难做到。
  • 方谦和秉笔直书统一战线地认为,把技能喊出来根本就是个羞耻,偶尔得瑟得瑟就行了,用不着次次都来。
  • 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彰往察来、古为今用是它的功能。
  • 这声音不快不慢,这动作一笔一换,时而左移,时而右变,时而跨出马步,时而又作秉笔直书状。
  • 史家对“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执着追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史家自身素养的规范,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 他的同乡后进吴光耀,则不以乡贤阿私为然,访求旧闻,秉笔直书,痛陈湘军之敝。
  • 方谦看向秉笔直书,后者摇了摇头。
  • 明燕王朱棣兵变夺取帝位,方孝孺秉笔直书“燕贼篡位”,被杀,灭十族。
  • 负责国家档案的齐太史不动声色,秉笔直书“崔杼弑庄公”。
  • 春秋有董狐之笔,恶不掩,善必彰,当年赵盾弑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连杀数名史官,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