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读
词语解释
侍读[ shì dú ]
⒈ 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⒉ 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⒊ 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⒋ 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引证解释
⒈ 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引宋 高承 《事物纪原·法从清望·侍读》:“唐明皇 开元 三年七月,敕每读史籍中有闕,宜选耆儒博硕一人,每日侍读。故 马怀素 褚元量 更日入直,此侍读之始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序》:“如 班令史 之侍读禁中而作《白虎通》, 蔡邕 之校 汉 典而作《独断》是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玙为太子》:“盖 昭成 方娠, 説 侍读东宫,知其异事。”
⒉ 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 宋 有翰林侍读之官, 明 清 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参见“侍读学士”、“侍读博士”。
引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 叔文 论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先君读 山谷 《乞猫诗》,叹甚妙。 晁以道 侍读在坐。”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迟衡山 道:‘是那位 高老先生 ?’ 季苇萧 道:‘是 六合 的现任翰林院侍读。’”
⒊ 古代官名。 南北朝 唐 宋 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梁 世有一侯,尝对 元帝 饮謔,自陈‘痴钝’,乃成‘颸段’…… 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⒋ 古代官名。 清 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国语辞典
侍读[ shì dú ]
⒈ 职官名。主掌教授诸王经书。南北朝、唐、宋诸王府,有侍读、侍讲的官吏。唐有侍读、侍讲等学士。宋、元、明有翰林侍读学士及侍读。清翰林院、内阁,亦有侍读学士及侍读等官。
分字解释
※ "侍读"的意思解释、侍读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侍读的造句
- 宜选耆儒博学一人,每日入内侍读。
- 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之间产生了爱情。
- 翰林院侍读吴孝登“作诗谬妄”,被发配宁古塔为军奴;侍读学士陈邦彦、陈邦直“谬误舛错”,翰林项维聪“文理不通”,都被革职回乡。
-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
-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
- 道光帝在案前落座,侍读学士赵楫马上便把近期翰林院的选题捧上来,无非八股诗词几篇几首、圣人古训有几部要刻印,都用正楷字誊在龙纹纸上。
- 这位新上任的参将大人是太子侍读,据说和寿宁侯张家关系匪浅呢。
- 父皇,你说对臣下要待之以厚,又说杨侍读可做我股肱之臣,为何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了出去?
- 癸巳,命翰林院侍读许景澄充出使俄德和奥大臣,道员李经方充出使日本大臣。
- 仿佛想到什么重要的事,皇后图软转向一旁的黄梨江,问道:“侍读,太子应该还是童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