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ǎn

浅露


拼音qiǎn lù
注音ㄑ一ㄢˇ ㄌㄨˋ

反义词含蓄

词语解释

浅露[ qiǎn lù ]

⒈  措词直率而不委婉、含蓄。

词意浅露。

not tactful;

引证解释

⒈  浅显,缺乏深度。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若夫 陆贾、董仲舒,论説世事,由意而出,无假取於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
《太平广记》卷二〇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烛理不明,见事不敏,度量褊隘,关防浅露,若位以元宰,委之机务,分画措置,必有差违。”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 楚 歌也。”

⒉  犹微露。

元 杨维桢 《题芭蕉美人图》诗:“髻云浅露月牙弯,独立西风意自闲。”

国语辞典

浅露[ qiǎn lù ]

⒈  浅显。

汉·王充《论衡·超奇》:「若夫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由意而出,无假取于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

⒉  不婉转含蓄。

如:「你的措辞刻薄浅露,难怪会得罪人。」

分字解释


※ "浅露"的意思解释、浅露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浅露的造句

  • 那篇文章的中心太浅露了。
  • 自上次正邪交战一别,陆雪琪便与张小凡就像夜雾下的浅露
  • 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无复遮蔽,士庶竟相仿效。
  • 本书因为个人原因,所以某些方面的东西会很浅露
  • 他说话很浅露,文章却写得寓意深远。
  • 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
  • 后来,幕篱由于取戴不便,加上唐女性活动愈加开放与自由,便被浅露脸面的帷帽取代了。
  • 此时妇女出行也逐渐抛弃障蔽全身的幂离,而只在帽檐缀一圈到颈部的薄纱遮挡的帷帽,帷帽的薄纱拖裙还逐渐缩短,“施裙到颈,渐为浅露”。
  • 不少题画诗还处在单纯模山范水阶段,虽有寓意,也较为浅露,寄寓深远之作并不多见。
  • 莫白抱拳见礼,俊秀的脸颊之上浅露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