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yáng

公羊


拼音gōng yáng
注音ㄍㄨㄥ 一ㄤˊ

词性名词

词语解释

公羊[ gōng yáng ]

⒈  《公羊传》的简称。

⒉  复姓。战国齐人有公羊高,为《春秋公羊传》作者。

引证解释

⒈  《公羊传》的简称。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於 丘明 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説,而更肤引《公羊》、《穀梁》,适足自乱。”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及末世口説流行,故有《公羊》、《穀梁》、 邹、夹 之传。”
罗惇曧 《文学源流》:“汉武帝 立《公羊》於学宫, 宣帝 立《穀梁》。”

⒉  复姓。 战国 齐 人有 公羊高,为《春秋公羊传》作者。

国语辞典

公羊[ gōng yáng ]

⒈  动物名。指雄性的羊。

⒉  复姓。如春秋末鲁有公羊高。

⒊  公羊传的简称。参见「公羊传」条。

英语ram (male sheep)​

德语Bock, Ziegenbock (S, Bio)​, Widder, Schafbock (S, Bio)​, Gongyang (Eig, Fam)​

法语bélier

分字解释


※ "公羊"的意思解释、公羊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公羊的造句

  • 天体通常“名不副实”,比如,金牛座或白羊座几乎丝毫都不像小公牛或小公羊
  • 两只公牛,五只公绵羊,五只公山羊,五只一岁的公羊羔作平安祭这是希伦儿子以利押的供物。
  • 唐朝没有四书五经,有九经,《礼记》与《左传》为大经,《诗》、《周礼》、《礼仪》为中经,《易》、《尚书》、《公羊传》、《?梁传》为小经。
  • 他们当中有一位来自广川的儒生,名叫董仲舒,是研究《公羊传》的。
  • 底比斯之神,往往具有人形,但有时也做公羊或鸡形。
  • 汉代公羊学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学术流派,它在汉代“独尊儒术”的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两只公牛,五只公绵羊,五只公山羊,五只一岁的公羊羔作平安祭这是亚米沙代的儿子亚希以谢的供物。
  • ’第六日要献公牛八只,公羊两只,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十四只。
  • ’第七日要献公牛七只,公羊两只,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十四只。
  • 林香此刻的火爆脾气也被激发了起来,想自己貌美可爱,娇艳如花,多少男的见了都垂涎欲滴,哪个不是主动献媚想接近她,却没想到今天在公羊文这吃了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