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èiyōu

内忧


拼音nèi yōu
注音ㄋㄟˋ 一ㄡ

反义词外患

词语解释

内忧[ nèi yōu ]

⒈  国内的忧患。

内忧外患。

⒉  内心忧虑。

素小心畏忌,已内忧矣。

⒊  指母丧。

以内忧解职。

引证解释

⒈  内部的忧患。多指国家内部不安定。对外患而言。

《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内忧。”
《史记·秦本纪》:“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⒉  心中忧虑。

《汉书·张安世传》:“禹 谋反,夷宗族, 安世 素小心畏忌,已内忧矣。”

⒊  指母丧。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显庆 二年,以内忧解职。”
唐 张说 《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入太学,举明经,补 巴西 尉,内忧去职。”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九:“然 元规 方内忧,暇议此否?”

国语辞典

内忧[ nèi yōu ]

⒈  内部的忧患。多指国家内部不安定。也作「内患」。

《国语·晋语六》:「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
《史记·卷五·秦本纪》:「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⒉  母丧。唐·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入太学,举明经,补巴西尉,内忧去职。」也作「内艰」。

分字解释


※ "内忧"的意思解释、内忧是什么意思由国学字典提供。

内忧的造句

  • 阿富汗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 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已过去了。
  • 旧社会的中国内忧外患、水深火热。
  • 内忧外患平定以后,我们一定痛饮黄龙,在首都庆功!
  • 解放初期,我们国家内忧外患,日子很不好过。
  •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人民渴望有安邦定国的志士出现,挽救民族的危亡。
  •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与自强求富的基本要求。
  • 正是由于大唐现今无内忧外患,河清海晏,所以张允文能够抛开工作,悠闲的带着家小游山玩水的原因。
  • 他以英法两国人民受科学精神影响,国家蒸蒸日上,其国力足以左右全球说明,以科学之精神为立国之根基,陶铸人民,蔚成民气,国家才能无内忧外患,人民才能享自由之幸福,毫不受人欺凌。
  • 如今正当我大宋外攘内忧之际,外有西夏、金的觊觎,内有蔡京、童贯等‘六贼’煽权,又有国师林灵素妖言豁嘴,吾皇如今自封为‘道君’皇帝,每日只想做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