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字的组词
姓字开头的组词
1、姓名:(1)人的姓氏和名字
2、姓第:姓氏行第。姓下加排行以代姓名。如元稹称元九,张籍称张十八之类。
3、姓号:1.姓氏。2.夜晚识别敌我的一种暗号,如口令。
4、姓系:姓氏宗族的源流系统。
5、姓望:姓氏郡望。
6、姓字:姓氏和名字,犹姓名。
7、姓族:1.大族,望族。2.姓氏家族。
8、姓氏:(1)姓和氏。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9、姓朴:在中国的基本为朝鲜族的姓,其他民族有同样念法的则是由于世代中有朝鲜半岛的血缘关系。
姓字中间的组词
1、记姓名:1.相传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羽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见《史记.项羽本纪》。后遂以"记姓名"为不必多读书之典。
2、国姓爷: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人称"国姓爷"。参见"国姓"。
3、五姓蕃:宋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五个部族。
4、费姓氏: 夏禹之后,因在其子孙费昌、费仲的封国中有一费国,后来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费氏。
5、葛姓氏: 姓氏葛”出自“嬴”姓。
6、改姓更名:形容处事光明磊落,不怕人知。
7、四姓小侯:指东汉明帝外戚樊﹑郭﹑阴﹑马四姓的子弟。
8、尊姓大名:当面问人姓名时的敬词。
9、十姓百名:许多不同姓名的人。
10、三姓家奴: 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
11、十姓部落:见“十箭”。
12、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
13、庶姓公府: 宗室者担任的三公之官府。
14、万姓胪欢:指遇到了某项好事百姓互相转告,欢呼高兴的意思。
15、五姓七族:唐朝初期的士族家族代表,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16、奈何姓万: "天下姓氏伙矣,奈何姓万······",则又是一句生动传神的话,它巧妙的描摹出富翁的儿子他那一副委屈,懊恼的神态,不禁令人发笑。
17、曾姓入闽:“天下一曾无二曾”,曾姓出自夏禹的姒姓后裔。
18、郝姓家谱: 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
姓字结尾的组词
1、百姓:(1)普通人——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 (2)(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
2、得姓:获得姓氏。
3、贵姓:(1)询问他人之姓的敬语
4、公姓:即公孙。国君的孙。
5、国姓:封建时代称本朝帝王的姓。
6、复姓:(1)不止一个字的姓,如欧阳、司马等。还指改姓的人恢复本来的姓
7、右姓:豪族大姓。
8、双姓:(1)指复姓,两个字的姓,如:“皇甫”、“诸葛”等
9、两姓:结成婚姻关系的两家。
10、重姓:犹大姓。
11、常姓:犹恒产。固定的财产。
12、臣姓:1.群臣百姓。
13、革姓:谓改换姓氏。
14、命姓:赐姓氏;建立姓氏。谓赐姓以示褒崇。
15、裔姓:1.同姓后代。
16、高姓:敬辞。犹尊姓,贵姓。
17、冒姓:假托他人姓氏。
18、小姓:指门第低微的人家。
19、二姓:指缔结婚姻的男女二家。指两个封建王朝。指两个夫家。
20、覆姓:一般由两个单字组成的姓。
21、合姓:1.合二姓为婚姻。指婚娶。
22、强姓:亦作'强姓'。 豪门大族。
23、万姓:万民。
24、缘姓:即原姓。指出家人的俗姓。
25、九姓:指唐时回纥所分的九个部落: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唐代铁勒族分出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和骨仑屋骨,共九个部落,史称九姓铁勒,简称九姓。指隋·唐时中亚细亚的昭武九姓。为月氏之后,始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后为突厥所破,迁于中亚的葱岭一带,其支庶分王各地,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亦称昭武九姓国。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26、豪姓:指豪门大族。
27、郡姓:一郡的大姓望族。
28、同姓:(1)姓氏相同
29、易姓: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
30、汉姓:指汉朝。指非汉族人所用的汉族的姓。
31、黑姓:唐代突厥部落名。
32、围姓:赌博的一种。科举时代流行于广东。每遇乡﹑会﹑岁﹑科诸试之先,标举若干姓,使赌者指姓下注,榜发,视其所指诸姓中式之多寡以定胜负。也作闱姓。
33、单姓:(1)中国姓氏中只有一个字的姓。如:赵、周、冯、蒋等
34、出姓:僧道出家后免去本姓。
35、旧姓:指世族。
36、群姓:1.百官万民。
37、鼎姓:大姓,大族。
38、晐姓:谓纳女于天子。
39、内姓:同姓。
40、还姓:恢复原姓。
41、别姓:其他族姓。 分建族姓。
42、名姓:即姓名。 有名望的姓氏。即旧族。
43、亿姓:1.犹言万民百姓。 2.亿姓,稀有姓氏。
44、本姓:古代姓﹑氏有别,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子女及其后代是一姓,称'本姓'。又名正姓。 原姓。
45、赐姓: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46、贱姓:1.谦称己姓。
47、庶姓:古代指与天子或诸侯国君异姓且无亲属关系者。
48、正姓:谓同一宗族始祖之姓。
49、土姓:古时因土赐姓,即以生地、居处或封地的地名为姓,以显扬之。
50、诸姓:1.众子孙。2.指古代少数民族各种姓。3.别的姓氏。
51、希姓:罕见的姓。
52、代姓:犹世姓,指世族大姓。唐时避太宗讳,改"世"为"代"。
53、兆姓:兆民。
54、俗姓:1.僧道出家前的本姓。2.僧道出家前以……为姓。
55、异姓:(形)不同姓的:~姐妹。
56、寓姓: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57、着姓:1.有声望的族姓。2.使族姓著名。
58、诡姓:1.隐姓埋名。
59、四姓: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泛指名门贵族。
60、子姓:泛指子孙﹑后辈。 谓子辈;子女。 特指孙辈。
61、士姓:士族。指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享有特权的豪门大姓。
62、闱姓:科考中式者的姓氏。
63、显姓:显赫的姓氏;望族。
64、望姓:有声望的氏族。
65、大姓:(1)指世家大族 (2)人多的姓,如张、李、王等 (3)在某范围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家族
66、外姓:1. 本宗族以外的姓氏。 2. 异姓的人。
67、氏姓:1.氏与姓。2.指姓。3.谓宗族谱系。
68、八姓:1.祝融之后的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2.晋八姓﹐即栾﹑郄﹑胥﹑原﹑狐﹑续﹑庆﹑伯。3.北魏八姓﹐即穆﹑陆﹑贺﹑刘﹑楼﹑干﹑嵇﹑尉。4.五代八姓﹐即梁(朱氏)﹑唐(庄宗李氏;明帝出身沙陀民,姓氏不明;废帝王氏)﹑晋(石氏)﹑汉(刘氏)﹑周(太祖郭氏﹐世宗柴氏)的八姓。
69、宗姓:谓皇族﹑国姓。 为同姓。
70、属姓:同宗。
71、杂姓:大姓之外的各姓。
72、上姓:大姓,指望族的姓氏。 问人姓氏的敬词,犹言贵姓。
73、素姓:平民,百姓。
74、甲姓:贵族世家。
75、允姓:古代部族名,阴戎之祖。
76、五姓:旧时术士按宫、商、角、征、羽将姓氏加以分类,称为“五姓”。指梁、唐、晋、汉、周五代。犹言百姓。
77、客姓:(1)在一姓聚族而居的村庄中称外来户的姓
78、族姓:1.指同姓的亲族。2.指家族姓氏。3.指世族大姓。
79、受姓:皇帝对有功臣民赐姓。如娄敬因向汉高祖建议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
80、尊姓:称人姓氏的敬词。
81、种姓:(1)印度社会的世袭等级之一,这些等级是按照印度教的基本制度划分的,这种制度上溯到久远的古代,并且命令一切正统的印度教徒遵从一切社会交往的规则和限制,又这些等级各有其名和特别的风俗习惯,限制其成员的职业和他们同其他种姓成员的交往
82、厝姓:姓
83、羣姓:1.百官万民。词语出处百官万民。《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社曰大社。”孔颖达疏:“羣姓,谓百官以下及兆民。言羣姓者,包百官也。”
84、漕姓:一种姓氏
85、宾姓:互敬互重,阴阳调和
86、妲姓:妲:用于人名
87、闫姓:中华姓氏之一,闫,“阎”的异体字、二简字,在当代中国姓氏中排行第五十二位,人口达420万多,占全国人口的0.35%。
88、一姓:一家。亦泛指一族。一个朝代。
89、琼姓:指美玉
90、备百姓:古代谓纳女于天子为后妃。
91、小百姓:普通百姓。
92、百家姓:(1)中国旧时私塾所使用的初学读本,据说是北宋年间编写的,故以赵姓为首,每四字为句,有一定的韵律
93、老百姓:(1)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官员的人民群众的习称;平民;居民
94、淳于姓: 淳于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
95、京城姓: 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姜姓和姬姓。
96、西门姓: 西门,为中国一复姓。
97、豆卢姓: 豆卢,复姓,源自慕容氏,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姓氏,北魏时被赐姓所改。
98、微生姓: 微生,中国姓氏,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99、郭珲姓: 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贵益昆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100、冬日姓: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衰,属于以先祖品行称谓为氏。